中國青年政治學院:把社會當成一個大課堂
“社會實踐是育人不可或缺的環(huán)節(jié),它已經成為中青院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的一部分?!? ——中國青年政治學院(微博)黨委書記 倪邦文
前不久,從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傳來喜訊,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生黃益彪、鄭澤豪撰寫的論文《都市拾荒者的生存狀況調研——以貴陽市南明區(qū)水口寺社區(qū)為例》獲得一等獎。這是對黃益彪同學與都市拾荒人群同吃同住同拾荒一個月,從而掌握第一手調研資料的回報,也是對中青院多年來重視實踐育人做法的肯定。
黃益彪只是眾多中青院學子的一個代表。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,同學們每年都要參加社會調查、志愿服務、送課下鄉(xiāng)、就業(yè)見習、扶貧支教、法律援助等形式各異的社會實踐活動,在實踐中夯實知識,增長才干。
“中青院的人才培養(yǎng)目標是‘政治素質高、理論基礎扎實、實踐能力強、富有社會責任感’,實踐能力的提高離不開社會生活的歷練,社會責任感的培養(yǎng)離不開對社情民意的了解,因此,社會實踐是育人不可或缺的環(huán)節(jié),它已經成為中青院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的一部分?!敝星嘣狐h委書記倪邦文說。
學校構建了以課堂實驗教學、校外實踐教學、校園學術活動為主體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。其中,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成果尤為顯著。多年來,學校與中共中央編譯局、北京市社會工作委員會、北京市檢察院、中國人民抗日戰(zhàn)爭紀念館、中關村街道等近百個校外單位合作共建校外實踐基地,使它們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。
中關村街道華清園社區(qū)服務站2009年被評為北京市市級校外人才培養(yǎng)基地,基地以社工專業(yè)實習實踐為核心,逐步整合了其他專業(yè)的社會實踐,每年吸納幾十名學生開展實習實踐活動,社工學院的教師團隊同時在政策研究、服務實施、評估督導等方面深入參與。社工學院2009級學生雷蕾2011年曾在服務站實習一個月,她告訴記者:“我們用課堂上學到的小組工作、個案工作、社區(qū)工作方法,把社區(qū)‘假期托管班’辦得有聲有色,還成功地使一名孤僻兒童融入了集體,這讓我們覺得學的知識很有用,很有成就感。”這位開朗的“90后”同學立志把社會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(yè)方向,因為“這一個月的實踐讓我更了解和喜歡社工專業(yè)了”。
每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校外實踐平臺建設的另一種方式。每年暑期,校團委都通過公開競標的方式,招募社會實踐團隊,并根據(jù)實踐內容與專業(yè)的結合度、可操作性等指標,評選出重點項目、甲級項目、乙級項目,給予不同程度的資金支持。近3年來,共有81個團隊、近千人次參加了該項活動,同學們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各省份,撰寫的調查報告有21篇在首都“挑戰(zhàn)杯”比賽中獲獎,其中特等獎1篇、一等獎4篇。學校連續(xù)五年獲得“首都高校社會實踐先進單位”稱號。
除了努力搭建各種學生實踐平臺,學校黨委認識到“教學相長,不光學生要走入社會,教師也應該走出校園體察社會、開闊視野,這樣才能培養(yǎng)社會需要的人才”。2011年,學校投入近百萬資金,支持所有11個教學院系的教師開展社會實踐活動。
21支由100多名專業(yè)教師組成的實踐團隊利用暑期,奔赴北京、青海、黑龍江、云南、甘肅等地,進企業(yè),入社區(qū),開展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當前青少年教育中的作用研究”、“黑龍江社區(qū)服務發(fā)展考察調研”、“絲綢之路(‘長安—敦煌’路段)考察”等和專業(yè)緊密相關的社會調研活動。
走進社會廣闊天地同樣使老師們感覺收獲頗豐。老師們的實踐成果已經形成總計70萬字的調研報告合集,沉甸甸地記錄了大家在社會大課堂中的所見所思。中青院今年將繼續(xù)加大對教師社會實踐的投入,從制度、資金上給予支持。
中青院常務副校長王新清說,社會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實驗室。中青院作為一所人文社科類高校,在教育教學中必須重視社會實踐的作用,把社會作為另一個課堂。毛赟美
![](/skin/menhu/images/hkwx01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