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歲高考神童的選擇:沒去北大清華去了香港
每年高考(微博)各個地區(qū)都會誕生“高分神話”,神話高分者的人生最為大家爭議,他(她)上了什么學校,他(她)的命運如何?河南14歲女孩李佳樂就這樣被媒體推到公眾的視線里,677分,她所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名,先后被北京大學(微博)、清華大學(微博)錄取。
這個即將來臨的開學季,記者接到李佳樂的電話,她說,她已經(jīng)到香港,她最后選擇入讀香港中文大學(微博),“我很向往科學家的生活,最高的目標是進入中科院或者中國物理研究院工作。”
李佳樂
1997年11月出生于河南平頂山市郟縣
高考677分,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名,河南省第19名
先后被北大和清華錄取,最后選擇就讀香港中文大學
從幼兒園到初中基本都是在家學習,只有高中全部在校學習
家境貧寒,媽媽下崗,一家四口全靠爸爸微薄的工資維持生活
老師說,她有童真有童趣,沒有把高考當壓力,學習樂在其中
她自己說,愛讀書,愛學習,最快樂的事就是“解開一道很難的題”
她被稱為小神童,4歲就能讀書看報,一本《弟子規(guī)》讀了幾遍就能背誦,從幼兒園到初中基本都是在家學習,只有高中是全部在校學習,但是今年高考卻獲得677分的好成績,這個成績是她所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一名。
她也被說是完美應試者,她喜歡讀書,喜歡學習,最快樂的事就是“解開一道很難的題目,很有成就感”。
她是李佳樂,現(xiàn)年14歲,河南平頂山市郟縣人。
在清華、北大等名校爭相錄取她時,她一度選擇了清華大學,最后被香港中文大學以全額獎學金“搶”走。
8月底,李佳樂前往香港中文大學報到,“別人9歲都能上大學,我肯定更沒問題,能力都是鍛煉出來的。”對于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,14歲的李佳樂充滿期待。
4歲就讀書看報
《弟子規(guī)》讀幾遍就能背
1997年11月,李佳樂出生在平頂山市的郟縣。父親李洪恩大學畢業(yè)后一直在郟縣第一高級中學做物理老師,母親秦春芳早在1994年就從郟縣軸承廠下崗,此后一直待業(yè)在家。李佳樂還有個大自己兩歲的哥哥,一家四口全靠著李洪恩每月幾百塊錢的工資。
對秦春芳來說,家里條件差一直是個大問題。雖然自己是大專學歷,可當時要照顧兩個孩子,找工作也很艱難。孩子讀書要錢,萬一生病了要錢,家里的各項開銷也都省不了。“那時候老李工資只有四五百塊錢,一次扣了電費就只剩300了,挺苦的。孩子大舅媽一直跟我說,省錢不是辦法,要賺錢,可我們當時也沒門路賺錢。”
于是,秦春芳決定,不帶兩個孩子上幼兒園,而是在家自己輔導。自己有大專學歷,幼兒園和小學的課程自然難不倒她。
李佳樂的聰明早在幼兒時期就已經(jīng)顯露出來,秦春芳回憶,小佳樂的思維能力和記憶力都很驚人,2歲就開始喜歡看書,4歲就能讀書看報,一本《弟子規(guī)》讀了幾遍就能背誦,一本《論語》,她看過之后,就能把書中的故事完整地講給別人聽。
毫無疑問,李佳樂在智力上的優(yōu)勢十分適合中國式的小初教育,而她對學習的愛好,也能減少她對學習艱苦程度的感知。
讀書斷斷續(xù)續(xù)
一會上學一會在家自學
李佳樂在媽媽的輔導下在家學習小學課程時游刃有余,在同樣的輔導條件下,她吸收知識的速度遠遠快過哥哥,用兩年的時間就學完了三年的課程。
李佳樂自己也樂于在家學習,她說,不想去學校,還因為學校“人太多了”,“我媽說,每個班都有很多人,老師可能管不了那么多人。”
的確,李佳樂所在的河南省是中國著名的人口大省。近5年來,每年在河南省參加高考的考生都超過80萬甚至90萬人,今年的80.5萬已經(jīng)是近年來新低。與之相對應的是,清華大學今年的總招生人數(shù)計劃為3372人,而在河南計劃的招生人數(shù)僅有91人——當然,最后的招生數(shù)量會比計劃多上不少,但考上清華、北大仍然極為艱難。對于河南這樣人口與教育資源分配并不匹配的大省來說,擁擠的課堂幾乎伴隨孩子的求學生涯。
不過,到了小學二年級,秦春芳還是決定讓小佳樂去學校讀書,主要是為了接觸同齡人。但僅僅一年后,在烏魯木齊生活的大舅媽為秦春芳找到了一份當代課老師的工作,秦春芳帶著兩個孩子去了烏魯木齊,讀了一年后,秦春芳帶著孩子回到了河南,“在外面到處都要用錢,我賺的那點錢全抵消在孩子身上了,還不如回來。”她從書店買來課本,在家里輔導孩子讀書。
就這樣斷斷續(xù)續(xù)地讀完小學課程,李佳樂提前兩年進入了初中。那是2007年,10歲的李佳樂進郟縣第一實驗中學讀初中。
在初一結(jié)束的時候,李佳樂又被接回家自學了。除了經(jīng)濟因素以外,學校起床太早,對比普通學生小兩歲的李佳樂來說很不習慣,也是原因之一。于是,李佳樂又用一年時間自學了初中兩年的課程。2009年,當時年僅12歲的李佳樂被父親工作的學校郟縣一高錄取。
對于讓孩子提前進入競爭殘酷的高中,秦春芳看得很淡:“提前讀也很正常,她到了這個水平,是應該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。我并沒有覺得她是小孩子。”
完美應試者決戰(zhàn)
沒有把高考當壓力
郟縣一高是河南省的省級示范性高中,新校區(qū)位于郟縣的北郊,占地面積達到518畝,三個年級的學生共有4800多人,分成66個班級,這樣的學校規(guī)模對于上海、北京等地的學校來說,難以想象。
在艱苦的高考長征中,許多學生早上5點剛過就起床,晚上11點左右才休息,這是衡量他們艱苦努力的最低要求。每個人都在拼時間,因為高考中的每一分,都可能意味著排名數(shù)百甚至上千名的顛簸。
作為省級示范性高中,郟縣一高的一本率能達到15%左右,郟縣一高的校長張建業(yè)說起這個數(shù)據(jù)時頗為開心,這意味著這所學校每年能輸送200多名學生到各地的一本院校。而其中,能考上清華、北大,則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。
學生能夠獲得清華、北大的青睞,已經(jīng)不僅僅是老師的驕傲,更是學校的戰(zhàn)功。在平頂山市政府的官方網(wǎng)站上,郟縣一高有一個專門的子站,其中用大量數(shù)據(jù)羅列著他們的戰(zhàn)績:“2000多人考入清華、北大、南開、復旦(微博)、上海交大(微博)等全國重點大學,4800多人跨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大門進行深造”,“2001-2003年連續(xù)三年清華、北大榜上有名”。
張建業(yè)將李佳樂的應試成功歸結(jié)為四點:天資聰明、勤奮好學、心態(tài)良好、方法得當。他著重強調(diào)了“勤奮”:“很多學生學習會有倦怠和疲勞,但她是不知疲倦的。她覺得學習中充滿著樂趣,有著向往和追求,覺得陶醉和忘我。另外,她有童真和童趣,她沒有把高考當做壓力,所以她潛在里是追求,樂在其中。”
李佳樂一直說,她喜歡讀書,喜歡學習,最喜歡的就是“獲得知識”,而最快樂的事就是“解開一道很難的題目,很有成就感”。當被問及“會不會覺得倦怠時”,她的回答是:“有時候會啊,倦怠的時候就換一門課學習。”
李佳樂的父母、老師們也認為,這個仍在幼年的孩子,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并沒有感到疲憊、辛苦、枯燥——至少在記者面前,他們始終表示,這是個肯學、會學、善學的學生,而李佳樂極偶爾出現(xiàn)的成績波動,則被定義為“倦怠、放松”所致。
從這個意義上說,李佳樂可算是一個完美的應試者。但她個人的努力仍然不足以讓她在80萬高考大軍中脫穎而出。郟縣一高的領(lǐng)導們并不諱言,對這樣的學生而言,把她推上清華、北大的平臺上,將是整個學校的榮耀。
學校的業(yè)務校長李少杰告訴早報記者:“她一開始并沒有冒出來,但是過了一段時間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她的優(yōu)點后,學校、老師們就采取了因材施教、個人培養(yǎng)的方法。各老師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,高三階段,這種方案的效果是很突出的,這是佳樂同學的勤奮和高三團隊合作的共同結(jié)果。”當然,他也表示,“學校的指導思想,是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。李佳樂同學也是受益者。”
在這樣貼身設計的學習計劃中,李佳樂的成績繼續(xù)提高。她的父親至今記得她高三每一次考試的分數(shù)區(qū)段——她好像是個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,為了金牌而練習每一個動作,每一點細節(jié)。
去香港讀大學
很向往科學家的生活
不負眾望,高考中,李佳樂拿下了677分的成績,這個成績是她所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裸分第一名,也是全河南的裸分第19名,收到了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的入學邀請。
也許是因為李佳樂自己的興趣使然——生為物理老師的女兒,她希望將來成為一個物理學家。所以,她在清華和北大間衡量后,一度選擇了清華大學的數(shù)理基礎(chǔ)科學專業(yè)。
不過,香港中文大學開出了更加優(yōu)厚的待遇,今年7月,香港中文大學的招生人員就把電話打到李佳樂的家,并許諾學費全免,最后,香港中文大學以全額獎學金錄取了李佳樂。李佳樂父親告訴記者,小姑娘之所以選擇香港中文大學,除了獎學金因素,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她本人很喜歡英語,而在香港,學習英語的氛圍相對更好些。
幾天前,李佳樂一家已經(jīng)前往香港,準備新生報到的工作。
對自己的未來,李佳樂有著成熟的認識:“最高的目標是進入中科院或者中國物理研究院工作。我很向往科學家的生活。我的年紀比較小,雜事比較少,時間和機會都會比較多。”(